1、研究表明我国国家尺度土地资源信息获取与更新技术体系建立已经极为迫切,其目标在于建立国家尺度的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本底库和动态数据库,形成基于多元信息支持下土地利用/覆盖信息获取和动态更新技术体系,为土地资源宏观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数据支持。
2、目前全国已有一部分县开展了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数据更新项目,山西省昔阳县作为国家第一批试点县开展了此项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等技术规范的前提下,采用了新技术、新手段,对土地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法、技术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3、福建省莆田市国土资源局,莆田,351100;福建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福州,350003) 摘要:在概述网格技术内涵、特点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网格技术在构建基础框架、处理海量数据和提供优质服务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网格技术对“数字国土”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4、项目通过实施,补充和创新了现有土地利用监测技术体系,提升了土地资源监测多源、多类型、多尺度数据信息的综合集成度,部分技术已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为我国未来全面开展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调查监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性,提出了以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为方向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标志着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清晰,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型随之产生。这种管理模式通过区块化管理集中资源,有效整合信息收集,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2、据了解,网格化中心在优化服务上,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和内容,治安管理、交通管理、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网格+N”工作内容,真正在基层网格中实现资源集聚、力量集合、工作集成、服务集中,有力地服务社会综合治理,让群众有更多、更大的获得感。
3、整合社区资源。社区管理网格化工作需要整合资源和加强基层工作。鉴于社区承担了大量行政性工作,建议在社区层面增设社区工作站,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进行自治,社区工作站负责日常社区服务管理和政府委派工作的“三驾马车”模式。
1、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以及管理的综合性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已成为新一轮规划修编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全国十三个县级规划修编试点已经初步完成,各个试点承担单位在规划修编过程中,都根据本地规划修编、规划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为了使规划管理实现自动化、便捷化等问题,建设了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2、准备与立项。包括成立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组。经费预算与落实、制定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编写立项报告、下达项目任务书或签订项目合同等。(2)需求分析。调查规划及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期望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业务工作状况和现行系统运行情况,编写需求分析报告。
3、新时期国土规划编制应充分发挥其宏观导向作用,将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产力布局等更多地引向关注民生与生态,使在国土规划框架下进行的各种专项规划以及各类经济发展规划也能遵循这样的价值取向,避免过度追求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从而将经济、社会、民生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起来。
4、国家尺度土地资源信息获取与更新技术体系各项条件已经具备,该系统建设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关键词:信息获取与更新;国家尺度;土地资源;本底数据库 1前言 土地资源信息反映了区域土地利用/覆盖状况,是地学空间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具有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特征。
现在智慧城市项目绝大部分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在吸引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方面一直没有合适的模式,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产业拉动效应弱。此外,政府主导的信息化项目和社会力量自发建成的信息系统相对割裂,没有很好融合。这种现状的改变还需通过政府机制、政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吸引企业共同建设运营。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一方面要关注安全和隐私,另外一方面要关注新技术是否成熟;对于城市的管理者与智慧城市服务商来说,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将“安全”放在首位,其首先应该对技术保持中立的态度,但同样也不可因噎废食,拒绝或抵触成熟技术在城市中的落地应用。
首先是,地理信息不定时更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其次是,城市地面和地下的综合体GIS数据。最后就是数据保密工作,不能泄密。
建设智慧城市,不管城市怎么智能化,最后的工作难点还会落在农业上。
然而,不管城市怎么“智能化”,最后智慧城市的工作难点还会落在农业上,城市居民的吃喝用,绝大多数产品或者说原材料是来自农业,而中国的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实现智慧城市关键在智慧农业的普及应用。
城市与农业 有人把智慧城市简单解释为智能化的城市或者数字城市,其实是不准确的,智慧城市要实现智慧技术的高度集成、智慧产业的高端发展、以人为本的高度创新、市民智慧高效的生活状态。